Wednesday, March 26, 2014

Lecture of Trade Agreement

一篇網路上轉載,中央大學邱俊榮教授上課逐字稿,對於自由貿易協議的簽訂背景、談判策略、簽訂順序與利弊考量原則,及在美國主導下 TPP 背後的戰略思考邏輯有深入的介紹。

介紹 TPP 的那些段落相當精彩,看完會很羨慕歐巴馬的經濟、貿易幕僚策劃能力,提出一個極具高度的貿易框架,作為美國對抗中國、拉攏亞洲盟國,同時又改善國內經濟就業的武器。反觀國內主導貿易談判的官員,可能還沒搞清楚 TPP 的戰略思考邏輯,也沒有抓到 TPP 核心重點,及早開始準備、修法,讓台灣符合入盟條件,還企圖把 TPP 與中國談判服貿通過與否綁在一起 (但與清除關稅壁壘有關的是貨物貿易協訂,與中國貨貿沒談成台灣製造業出口中國的關稅阻礙並不會消除,最重要的事都還沒解決,就急著通過較不重要的服務貿易),誤導大眾服貿沒通過就無法加入 TPP。正事不辦,資源配置在非當下最優先、重要的 target 上,屆時叩關 TPP 被打回票,再拉出八年餘毒、服貿延宕來救援,為自己的無能開脫。

在談論服貿這個議題上,有人說要把政治與經濟切開,單純就經濟面來討論;有人說要把對於執政者信用、信任問題與貿易協議本身切開,單就協議內容來討論。但簡化問題、忽略某些思考面向或變數,應該是課堂上為了教學便利,不得不為之惡,即便是課堂上,我的碩班老師 (郭峰淵) 也極力想訓練我們,看一件事從多面向、事物背後所隱含的脈絡 (Context) 來思考、分析,才能切中問題根本,提高結論的正確性。出了課堂的真實世界更是如此,看似獨立、無關連的事物間,可能存在著複雜的關係,忽略這些關係就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,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。雖然說這些背後的脈絡有可能只是個人主觀偏見、意識形態或是無來由的幻想,但廣納這些假設,再經資料蒐集、小心辨證,最終一定可能得到比過度簡化問題而得的決策品質來得好。

即便是商管學院課堂中的 case study 討論都不可能只從一個面向去切入討論,更何況是更加複雜的國與國 (要說經濟實體對經濟實體也行) 之間的貿易協議,說要把政治與經濟、協議好處與政策推動者信用,這些更是一體兩面、息息相關的面向拆開來討論,實在無法理解說如此的邏輯。



No comments: